頤和園福山壽海,以玉泉山及西山諸峰為背景,假以月升日落、云卷云舒,可看可玩的景點、文物、典故極多,其中就包括幾對有趣的清代門礅。
頤和園的門礅,常見于垂花門下,不是每個院落都有,也不是每個門礅都是老的。在題材上,借鑒了民間廣為流傳的一些吉祥圖案,與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宮殿裝飾相比,透著皇家園林的自在任性、休閑隨意和崇尚自然等特點。
研究門礅的專家、學(xué)者以及文博前輩、古跡和攝影愛好者很多,但對于頤和園的門礅,除范志鵬的《頤和園介壽堂門墩上的琴棋書畫》外,卻鮮有文章、少為關(guān)注。這里簡單介紹幾例,算是拋磚引玉吧。
云松巢門礅
云中獨腿望月牛紋飾尤其耐人尋味
萬壽山的前山西坡,在排云殿和湖光山色共一樓兩組建筑之間,有一組依山勢而建的景觀庭院,叫云松巢。從長廊秋水亭處往北,沿自然山石堆疊的云步踏垛而上,會來到一個垂花門前,即云松巢正門。垂花門終日緊閉,兩側(cè)有鑲嵌什錦玻璃窗的院墻向山上延伸,隱沒于蒼松翠柏深處。
在云松巢的垂花門下有一對門礅,是標(biāo)準(zhǔn)的抱鼓形,由獸頭、大鼓、小鼓、須彌座四部分組成。獸頭是常見的神獸椒圖,即口含圓環(huán)的龍獅,趴在立鼓身上,凝眉翹嘴、眼睛睜圓,注視著前來的訪客。椒圖性好僻靜,忠于職守,故常被裝飾成大門的門環(huán)或雕刻在門礅的石鼓上,負責(zé)震懾妖邪、看守門戶。獸頭趴伏的鼓身,兩邊各雕一圈鼓釘紋,獸頭前后分別雕刻了一朵盛開的牡丹和柿子花,花、葉完整、飽滿。
門礅大鼓鼓子心的外側(cè)面,滿雕一朵六瓣荷花,端莊圣潔;小鼓上雕有橫搭的荷葉和如意祥云,托架著大鼓坐于須彌座上;須彌座搭有包袱角,雕著菊花等吉祥花草。
耐人尋味的是大鼓鼓子心內(nèi)側(cè):一只盤成圓狀、長尾前甩、獨腿站立、回首后望的牛,被周圍一圈祥云環(huán)繞著。順著牛的目光看去,云團之中似有橢圓形玉盤,中間刻了兩個橫道,隱約一個“月”字。從紋飾圖案中可以看出,該牛具有云中、獨腿、望月三個明顯特點。
關(guān)于云中牛,一些老師認為,自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李耳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之后,作為道教太上老君坐騎的牛就神氣起來了,出現(xiàn)在玉璧、硯臺、銅鏡、門礅、磚雕等藝術(shù)品上。石刻浮雕的牛,除了石碑、旗桿座下“水盤”上的海神獸外,無論四腿、獨腿,不管望月、無月,也不管是腳踏江崖還是蹄趟海水,總之都被祥云環(huán)繞,尚無例外。云跟霞是相伴出現(xiàn)的,有升騰向上的寓意。
獨腿牛比較少見。在石刻館金剛寶座前的石獅須彌座錦鋪、東岳廟的兩處石碑座、云居寺三公塔前石供桌、科舉匾額博物館門前福隆安墓碑的碑擔(dān)等處可以見到。這幾處石刻牛的造型,都是獨腿立于海水或江崖之中,周圍祥云環(huán)繞,身體盤成圓狀,回首后望。需要提示的是,在這四處六只獨腿牛中,東岳廟兩處石碑座上的兩只雖然回首但并不望月,因為圖案中找不到月亮。
有的老師認為,獨腿牛不是牛,應(yīng)是夔或叫夔牛。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該神獸的相貌特征是“狀如牛”“一足”,與生活中常見的四腿牛不一樣,因“其名曰夔”,所以叫“夔牛”。
還有老師認為,這是“斗牛”,也叫虬螭或虬龍,是龍的一個化身,或者是一種未成龍的龍。故宮博物院編《清宮獸譜》里有收錄,其主要特征就是獨腿,主要職責(zé)是吞云吐霧、除災(zāi)滅禍,傳說中斗牛會在祥和的時候出現(xiàn),是一種體現(xiàn)盛世太平的祥瑞??傊?,不管是夔牛還是斗牛,因為獨腿就有了神性,就不再是人間的瑞獸,而成了仙界的異獸。
望月牛讓人常常想到犀牛望月、夕牛望月、吳牛喘月或坤牛望月。這些望月牛中,望的月又分圓月和彎月,表達的意思應(yīng)有不同吧。
石刻館明代張桑節(jié)朵而只墓塔碑的碑座上,有回首望月的四腿牛,望的是彎月,而多處獨腿牛,包括云松巢門礅上的獨腿牛,望的是圓月。
牛為什么望月?學(xué)界解釋很多,其中深圳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郭學(xué)雷提出了“坤牛望月”說,典出宋·賴文俊《催官篇》卷二的《評砂篇》,“經(jīng)曰:乾馬亙天,坤牛望月,艮狗依市,巽雞鳴闕,天柱發(fā)四維之氣,而功名唾手,此之謂矣。”郭先生解釋,坤牛望月是宋金時期非常流行的吉祥寓意題材,從占卜上說,坤牛上能通天、下能分水,所以古人多以牛鎮(zhèn)水;而潮汐現(xiàn)象又多與月亮有關(guān),所以牛關(guān)心月亮圓缺,常見的畫面就是牛在海水江崖中望向月亮,應(yīng)是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寓意。
總之,云松巢門礅,云中獨腿望月牛的紋飾,是少見而耐人尋味的,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非常值得欣賞??上У氖?,這對門礅右邊那只有些破損,似被人為撞擊。
無盡意軒方形門礅
幞頭前面刻吉祥圖鹿鶴同春
在京城各大宅院中,門礅的使用,大概與主人的身份地位、興趣愛好和當(dāng)時的文化時尚有關(guān)。像頤和園這樣的皇家園林的某個院落,在使用抱鼓形門礅還是方形門礅上,不知有沒有讓人信服的要求和標(biāo)準(zhǔn),似乎也與院落的功能無關(guān)。見到的實物是方、圓都有,圓礅居多,方礅至少有無盡意軒、益壽堂兩處。
在萬壽山的南坡東麓,有一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背依蒼山、門臨荷塘,院內(nèi)正殿懸有乾隆所題匾額“無盡意軒”。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常在這里觀景、賞畫。
無盡意軒建在緊靠山坡的臺基上,院門是一個漂亮的垂花門,沿著院門兩側(cè)的垂帶踏垛而上,就會來到無盡意軒門口。門前有一對方形門礅,也稱箱形門墩,應(yīng)是乾隆時期的。相對于抱鼓形門礅,方形門礅的結(jié)構(gòu)要簡單些,大致包括趴獅、幞頭和須彌座三部分。
門礅有些斑駁風(fēng)化,局部的包漿光澤圓潤。門礅上部是一只高浮雕呈趴伏狀的小獅子,眼睛睜圓,兔耳碩大,闊嘴張開,牙齒成排,舌尖上舔,胡須側(cè)垂,頭部毛發(fā)濃密并卷成6個圓團。尾巴分成三綹,中間一綹上甩至背,四肢匍匐向前,胸腹緊緊貼在門礅幞頭之上,沒有透雕。這對門礅的兩只趴獅,彼此似心有靈犀,都微微側(cè)頭斜視對方。趴獅雖然像寵物狗,但仍是守門的鎮(zhèn)獸,既有裝飾作用,又體現(xiàn)主人的身份地位,還有驅(qū)邪避災(zāi)的職責(zé)??上У氖莾芍慌开{鼻子部位都有些殘損。
門礅中部是幞頭,即長方形門礅中間箱體部分。方箱形幞頭,共分上、下、前、后、內(nèi)、外六個面。幞頭上面承托著趴獅,幞頭下面與須彌座相連,幞頭后面與門框有三指寬的縫隙,素白無雕飾。幞頭余下的內(nèi)、外、前三個面,分別雕有吉祥紋飾和圖案。
每面圖案四周刻有一圈錦紋,或叫富貴邊紋,也有老師稱T字交泰紋,是由一正一反陰刻的T字反復(fù)循環(huán)使用的邊框紋飾,寓意連綿不盡、吉利深長,富貴不斷頭,也有天地調(diào)和交融,陰陽和諧共生之意。
幞頭前面也就是門礅的南面、正面,略窄于左、右或稱內(nèi)、外兩個側(cè)面,雕有吉祥圖案“鹿鶴同春”。圖案的邊側(cè),山石間長出一株粗壯的古樹,樹枝上開滿五瓣梅花;古樹下是一只回頭張望的小鹿,嘴里似叼著靈芝仙草,鹿身上點綴著朵朵五瓣花,與古樹上的梅花如出一轍,顯然是一只梅花鹿;鹿的上部,雕有一只展翅欲飛或收翅欲落的仙鶴,鶴的長喙似在啄食著梅樹上的花瓣,回頭的小鹿似在警覺地注視著仙鶴。
石刻等藝術(shù)品中的鶴,暗指高人隱士,如梅妻鶴子林和靖,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tài),也喻示主人過著或向往著隱居休閑的生活。鹿,是“祿”與“陸”即“六”的諧音,有福祿、官祿、俸祿之意。
總之,梅、鶴、鹿單看哪個,都有著豐富而美好的寓意。而鹿、鶴諧音是“六合”,“六合”即東、西、南、北與天、地,泛指天下。整個圖案中,梅花古樹下的鹿與鶴,應(yīng)是鹿鶴同春或稱六合同春的景象。
到底是“魚化龍”還是“蒼龍教子”?
門礅幞頭外側(cè)圖案,是一幅常見的如意綬帶。如意柄端雕成對稱卷曲的云團,端頭銜接著方形長柄由細漸粗,尾部截面呈菱形,顯得流暢、均衡而有立體感。如意,大約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之時。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記載,“如意,柄端手指狀,用以瘙癢,可如人意而得名。”清《事物異名錄》也說:“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后來,如意的柄端由指爪形狀逐漸變成靈芝或祥云狀,形成了常見的柄端微曲、柄身流暢的樣子,在實用性的基礎(chǔ)上增強了觀賞性和美好寓意。靈芝也是傳說中的仙草。所以,門礅上雕刻被綬帶纏繞的如意,是民間喜聞樂見、廣為流傳的常用圖案,有富貴纏綿、長壽長生等吉祥寓意。
門礅幞頭內(nèi)側(cè)圖案雖然漫漶風(fēng)化,但還能認出是常見的海馬祥云。圖中一匹駿馬四蹄騰空、長尾飄逸,正奔跑在海水江崖之中,同時還口吐祥云、回首后望,吐出的祥云一縷三團飄向天空,祥云中沒有河圖、洛書之類的紋飾,駿馬身后的山石間也升騰著祥云。
像海馬祥云這樣的圖案,在石刻中也較常見,如五塔寺金剛寶座前的石獅須彌座錦鋪、云居寺三公塔前石供桌、科舉匾額博物館門前福隆安墓碑的碑擔(dān)、恭王府門礅鼓面等處都可見,但不同的是駿馬口中多不噴吐祥云,所以有的老師也管這種圖案叫做“天馬行空”,說明駿馬是可以騰云駕霧的。
門礅下部是標(biāo)準(zhǔn)的雕花須彌座,承托著上部的幞頭,并與幞頭為整塊石材一起雕成,是門礅的基礎(chǔ)。須彌座上有錦鋪即包袱巾,前和左、右三面垂有包袱角。左、右兩面包袱角雖都斑駁風(fēng)化,但還能看出雕有升騰的如意云團。
須彌座前面的包袱角上,是耐人尋味的高浮雕魚化龍圖案。圖中,一條蒼龍側(cè)頭注視斜下方,口中噴出一縷長長的云朵,龍身在云團之中若隱若現(xiàn),云朵之下是層層翻滾的海浪。一條鯉魚從海浪中探出頭來,似望向空中的老龍。整個圖案,龍睛龍角以及魚目魚鰓等細節(jié)都雕刻得精巧細致、栩栩如生。
有的老師認為,從皇家園林角度看,圖案應(yīng)是常見的蒼龍教子題材,這與太上皇和嘉慶、慈禧和光緒的身份地位相符合,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體現(xiàn)。但筆者還是傾向于“魚化龍”,不僅因為實物雕刻得更像“魚頭”而非小的“龍頭”,而且有更為清晰的同題材的門礅鼓面圖案可以佐證??傊?,兩種說法似都有道理,您不妨親自去看一看!
益壽堂門礅
竹籃菊花圖與皇家藥房功能很是相宜
益壽堂位于萬壽山東側(cè)的山腰處,即景福閣東邊的半山坡上,是一處幽靜的院落。益壽堂的院門是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門,上面懸掛著“益壽堂”三字匾額,是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益壽堂的垂花門下,有一對方形門礅,被有機玻璃罩保護了起來。門礅雖然有些風(fēng)化,但破損不很嚴(yán)重,能夠看清獨特的紋飾圖案。
門礅上部是一只高浮雕蹲坐呈前趴狀的小獅子,腹部與幞頭上部透雕,頭部毛發(fā)濃密并卷成16個圓團,圓眼似望天,一雙大耳向后背,鼻子寬闊如嘴;大嘴張開,露出兩排整齊的牙齒,上下各八顆,肥厚的舌頭下部中溝明顯、舌尖上舔,兩縷胡須在嘴角左右側(cè)垂,正面看上去,顯得滿臉笑。
門礅中部幞頭六個面,與無盡意軒門礅相似,即幞頭上面承托著趴獅,幞頭下面與須彌座相連,幞頭后面緊鄰門框,素白無雕飾,幞頭余下的內(nèi)、外、前三個面,分別雕有吉祥紋飾和圖案。不同的是,每面圖案四周邊框,沒有雕刻紋飾。
幞頭前面,即門礅的南面、正面,雕有竹籃菊花圖案,即一裝滿菊花花枝的竹編花籃。圖案中間是一朵盛開的菊花正面向人,兩側(cè)各插有數(shù)枝菊花,花朵、花葉、花莖齊全飽滿,似剛剛采摘回來。
竹籃左右兩側(cè)花枝頂端的花朵形狀、姿態(tài)略有不同,左側(cè)即門礅的內(nèi)側(cè)是花朵盛開,花托、花萼、花瓣、花蕊可見;右側(cè)即門礅的外側(cè)是含苞欲放,花萼、花瓣緊抱。這種花姿的變化,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審美追求,可謂獨具匠心。
菊花枝條上有數(shù)片葉子,不僅筋脈分明,而且伸展角度不同,很有立體感。裝花的竹籃鼓肚、束頸、撇口,上有提梁,下有圈足,籃身上雕如意云紋,圈足上刻竹條編織紋,顯得十分精美。
花籃,民間所稱“暗八仙”之一,即藍采和所持寶物,能廣通神明;菊花有清熱解毒、利肝明目的功效。用菊花釀成的酒,被皇帝的后妃們稱為“長壽酒”,當(dāng)作滋補藥品相互饋贈,這與益壽堂曾是皇家園林藥房的功能很是相宜。
門礅幞頭外側(cè)是如意綬帶圖案。如意柄端云團狀,端頭銜接著方形長柄由細漸粗,尾部截面呈菱形,顯得流暢、均衡而有立體感。綬帶綿長,滿布如意兩側(cè),寬處舒展、飄逸,窄處折成兩層,顯得寬窄適宜、收放自如;花結(jié)上下對稱,是綬帶折疊后與如意柄環(huán)腰相系而成,若順著綬帶一端捋下去,走向非常清晰,似乎用力一拉,結(jié)扣就能解開,感覺十分奇巧、精妙。
雙龍馬獻圖紋飾,哪里還有?
門礅幞頭內(nèi)側(cè)是最大看點,應(yīng)為人所熟知的“龍馬獻圖”。圖案底部是一層山石,沒有常見的海水波浪。山石之上,兩只奔跑追逐的神獸一前一后,前者在回首后望的同時口中吐出云氣向上升騰,云團中有一幅陰陽八卦圖,竟然連上面的乾、坤、離等卦象都可辨認,這在石刻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后者緊隨前者奔跑并相差半個身位,昂首望向云端,似在欣賞祥云的升騰變化。從細節(jié)看,兩神獸肋部都有火焰紋,都是單蹄而不是偶蹄或指爪;吐云神獸面部有些漫漶,但脖子后邊的鬃毛長約寸許,根根豎立,似經(jīng)過修剪梳理,顯得整齊清晰;望云神獸頭上的鬃毛成綹成縷,披散在頸部,顯得灑脫隨意。兩神獸雖有異同,但都應(yīng)該是傳說中的龍馬。
這里多說一句,石刻館展出的明正德七年制作的宴公祠石殿,左側(cè)山墻上河圖中的龍馬就是滿身龍鱗、赤紋,形狀大概來源于孔安國的說法。
巧的是,頤和園玉瀾堂后的彩畫上也有一幅龍馬獻圖。若與益壽堂門礅上的石刻龍馬獻圖比較,您會發(fā)現(xiàn),雖然都是清代光緒年間作品,雖然都是回首后望、口吐云氣,云中現(xiàn)陰陽八卦圖,但建筑彩畫中是單匹馬,而石刻門礅上是兩匹馬。這種雙龍馬獻圖的紋飾,不知道哪里還有?也不知是否另有講究、寓意?
再看門礅幞頭下面的須彌座,前面和左右或稱內(nèi)外兩個側(cè)面都垂有包袱角。外側(cè)面的包袱角上雕的是山石仙草,與這里曾是皇家園林藥房的功用相符;內(nèi)側(cè)面的包袱角有些斑駁風(fēng)化,應(yīng)該是綬帶結(jié)成的錦繡花結(jié),表達纏綿、長久等吉祥寓意。
須彌座前面的包袱角上,是很有意思的“瓜瓞綿綿”圖案,即同藤的兩個小瓜在瓜柄處相連,中間是一挺瓜葉。兩小瓜從柄到蒂由小漸大,瓜棱分明、瓜蒂圓厚,似夏秋季節(jié)成熟之瓜,形狀與日常食用的口感清脆、味美多汁的香瓜、甜瓜相似;中間瓜葉,莖曲內(nèi)彎、筋脈清晰。
在《詩經(jīng)·大雅·綿綿》中有“綿綿瓜瓞”的句子,宋代朱熹《詩集傳》中說:“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絕,至末而后大也。”意思是說,瓜大的叫瓜、小的叫瓞,瓜秧在開始生長時很小,但其枝蔓不絕,會不斷長大,綿延滋生??梢?,這種瓜瓞題材,既有生活基礎(chǔ),又具文化底蘊。門礅上雕刻“瓜瓞綿綿”圖案,不僅因為瓜瓞生命力強又多籽,符合古人子孫繁衍、相繼不絕的美好期盼,也表達了事業(yè)興旺、后繼有人等吉祥寓意。
比較無盡意軒和益壽堂的門礅,雖然都是方形,但有兩處不同十分明顯:一處是趴獅不同。無盡意軒趴獅腹下無透雕,左右微側(cè)頭,彼此斜瞄對方,頭部毛發(fā)卷成6個圓團,鼻子部位都有些殘損;益壽堂趴獅,被有機玻璃罩了起來,腹下透雕,目光直視,緊盯來客方向,頭部毛發(fā)卷成16個圓團,沒啥破損。
另一處是幞頭不同,無盡意軒門礅每面圖案四周刻有一圈錦紋或叫“富貴邊紋”也稱“T字交泰紋”;而益壽堂門礅,每面圖案四周邊框,沒有雕刻紋飾。
同在頤和園,同為方形、箱形門礅,同是皇家園林的門礅,這兩處不同是否可管中窺豹,看出乾隆與光緒兩朝,在國家財力、石刻工藝、技術(shù)標(biāo)準(zhǔn)、時尚追求、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一些差異?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