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8月12日,記者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截至8月10日,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17.67萬畝,其中成災面積9.82萬畝、絕收面積2萬畝,因旱影響群眾飲水2765人、大牲畜2553頭,直接經濟損失1674萬元。
為應對高溫導致的旱情,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全力應對,及時派出市直有關部門和技術專家下沉一線,指導基層開展抗旱減災和災情統計報送等工作,并科學調配水資源,向灌區(qū)調水補水2億立方米,緩解旱區(qū)生產生活用水困難。
同時,通過自行拉水、集中送水等方式,解決人畜臨時飲水困難問題。其中,三臺投入資金40萬元,打井50口,及時緩解飲水問題;鹽亭投入資金350余萬元,新建維修村級供水站10座,新建整治大口井28口,新打機井96眼,管網延伸2處,緩解2200余人飲水不足問題。
此外,加強田間作物管理,用好用足現有農機提灌站,做好晚秋生產規(guī)劃,按照種滿種盡要求,動員種植業(yè)主發(fā)展秋玉米、秋紅苕、秋大豆、秋菜,抓住后期環(huán)境改善有利時機,開展短期生長作物補種。
針對當前持續(xù)的高溫天氣,我市及時開展人工增雨。據統計,6月以來,氣象部門實施人工增雨作業(yè)30架次,發(fā)射人工增雨火箭彈108枚,消耗碘化銀焰條9根,影響面積5000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約20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旱情影響。(綿報融媒記者 鄭金容)
抗旱“補水”為農田“解渴”
鹽亭縣鵝溪鎮(zhèn)劍河社區(qū)七組新建水井
綿陽新聞網訊 今年8月,我市中南部遭遇2007年以來最嚴重旱情。其中,氣象干旱指數鹽亭達到重旱,三臺、涪城、游仙和梓潼大部地區(qū)為中旱。面對“渴”不容緩的旱情,全市水利系統提早謀劃、科學會商研判,精準調度各類水利工程,為農田“解渴”。
“早在7月中旬,我們根據全市雨情和旱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兩次調度要求武都水庫蓄水保供。”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7月20日起,武都水庫加大流量調水抗旱,20天內調水約6000萬立方米。同時,我市還積極協調省水利廳和都發(fā)中心從都江堰緊急調水約2500萬立方米,為三臺、安州、涪城抗旱保供。
人工增雨作業(yè)也在進行。7月中旬以來,我市在中南部地區(qū)調度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è)15架次,發(fā)射人影火箭彈60枚,是去年同期15倍,作業(yè)影響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平均增加降雨量4至10毫米。
與此同時,督促縣區(qū)投入水泵、噴灌機等抗旱設備3500余臺(套),新建、整治機井174眼,新建、維修村級供水站10座,新啟用機電提灌站1600余座,疏通灌溉溝渠34公里。截至目前,人畜飲水有保障;水稻、大豆等主要大春作物基本灌溉有保障。
下一步,市水利部門將精準研判干旱區(qū)域,一地一策優(yōu)化預案;每天調度縣區(qū)抗旱,市縣聯動解決困難;統籌落實攔分蓄調,積極開展人影作業(yè);落實賠付糧飼兼收,盡量減少群眾損失;高度警惕旱澇急轉,全力確保度汛安全。(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文/圖)
編輯:李志 校對:譚鵬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