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畢業(yè)季如約而至,加上即將到來的暑假,旅游市場正準備迎接新一輪的出行熱潮。在以學生和家長為主要游客群體的暑期旅行中,“寓教于學”的研學游熱度逐漸攀升。
在市場日漸火熱的同時,有家長反映,部分研學游項目存在價格不透明、行程設計“缺學少研”、從業(yè)人員資質良莠不齊、要求學生風險自負等問題。
研學游到底是在游玩中學到真本領,還是僅僅將旅游披上了一層研學外衣?如何才能讓研學游名副其實?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研學游成暑期出游熱門選擇
重走絲綢之路、尋根華夏源頭、穿越河西走廊……這些光看主題就能感受到歷史厚重感的研學游項目,近來在旅行和社交平臺上,正受到大量家長的關注和詢問。模擬商業(yè)活動、軍旅生活初探、沙漠尋寶等主打實踐體驗的項目,也成為這個暑假炙手可熱的出游選擇。
“不想讓孩子走馬觀花,想讓孩子深度體驗北京的歷史文化。”抱著這樣的想法,來自山東青島的家長張女士在這個端午假期,給自己上四年級的女兒報了故宮親子專場研學游。“雖然知識點比較淺顯,但比我們自己逛有意思得多?;顒舆€包括做游戲發(fā)獎品,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張女士說,自己此前也多次給孩子報名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孩子很愿意參加,收獲也很大。
近年來,人們對“游學一體”的研學游熱情越來越高。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shù)突破600萬人次,創(chuàng)歷史新高。業(yè)內預計,今年,研學游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爆發(fā)。
旺盛的需求推動了供給側的創(chuàng)新發(fā)力,研學游市場呈現(xiàn)出產品、空間與經營主體的多樣化特征。根據(jù)中國旅游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fā)展報告2022-2023》,社區(qū)研學、校車研學等類型成為研學旅行產品的新嘗試,體育、工業(yè)、文博等領域的主題營地也拓展了研學旅行空間。
個別研學游項目引家長擔憂
記者在某旅游平臺搜索“研學游”一詞,出現(xiàn)了航天科考、海洋科普、AI探秘、境外游學、領袖素質培養(yǎng)等主題繁多的研學游活動,其中既有景點半日游或一日游,也有長達一周及以上的研學夏令營。
不過,令家長比較疑惑的是,同樣地點、時長的研學游,價格卻不盡相同。
以呼倫貝爾大草原7天6晚研學游為例,平臺上展示的價格多則近1.3萬元,少則只需要2000多元。對此,有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研學游領域定價沒有統(tǒng)一標準,有的旅行社定價比較隨意。
除了價格問題,一些研學游產品的質量也受到質疑。抱著能在實踐中學到真知的期待,一些家長和學生在參與過研學游項目后卻表示,并沒有達到預期。
“孩子剛上一年級,老師讓每人交280元,但就在景點逛了一天,沒有講解也沒有實踐。”一位受訪家長認為,這樣的研學游項目行程粗糙、“缺學少研”,僅僅是將旅游披上了一層研學外衣。
此外,旅行機構及工作人員是否具有資質,也是家長們擔憂的重點問題。某旅行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些研學旅行機構的導游“簡單背了幾套詞就上崗了”。記者咨詢了某機構的中學生研學旅行夏令營項目,在問及授課老師資質時,商家表示“老師是做能力拓展的,沒有學校那種資質證明”。
不僅如此,廣東佛山家長孫先生給記者出示的一份研學旅行協(xié)議中,更是出現(xiàn)了“學生因不當行為或自身疾病引起的人身、財產損失均由其自行承擔”等表述。孫先生覺得,對未成年學生提出如此要求,讓家長難以放心。
行業(yè)健康發(fā)展需明確準入門檻
有分析認為,未來3年~5年內,研學游的滲透率將迅速提升,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guī)模將超千億元。如何讓研學游名副其實,關系到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研學游最終要落在‘學’上。”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表示,“學”是目標,研學游是走向社會、走向實踐、走向大自然的學習。
徐虹認為,推動該行業(yè)健康發(fā)展,關鍵在于從頂層設計上提供政策支持,同時設定管理標準和準入門檻,避免魚龍混雜、隨意“搭車”的情況。此外,產品要符合市場規(guī)律,建立風險預案。
在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虎看來,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出臺具體的管理性規(guī)范,另一方面應設立多方參與機制,開展公開招標或競爭性磋商等活動,進而豐富研學游產品種類,增強產品價格的合理性。
談及研學游的未來,徐虹說,關鍵在于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研學游需求,進行個性化開發(fā),整合特定資源,讓孩子有所收獲,“要有開放觀、市場觀和共建共享的理念,研學游才能走得更遠。”(記者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