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的日子里,一部聚焦冰球運動的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悄然上映。少年成長加體育題材,很容易拍出勵志、熱血的故事,但這并不是《冰上時刻》想要表達的主題。導演更想探討的,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帶來的不同影響。
《冰上時刻》的故事開始于2018年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球隊成員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9歲的于力凡、翟子男、曲瑞晨快樂地在冰場上追逐著冰球,也追逐著各自的夢想。
導演選擇跟蹤記錄這三個孩子的生活,顯然是經過一番考量的。于力凡的家庭看起來最符合中國傳統家庭的定義,嚴父慈母,還有一個學齡前的弟弟。于爸爸對孩子要求甚高,因為自己從小體育不好,所以會不自覺地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曲瑞晨的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母親全職照顧他,為了孩子不惜“孟母三遷”,但在面對是否支持孩子出國打球的問題上,父母難以達成一致。而翟子男的家庭比較民主開放,母親有過海外生活經歷,所以最終選擇辭職陪孩子出國打球,往職業(yè)道路上發(fā)展。
教育,是當下中國家庭最關注也最焦慮的話題,尤其是普通城市家庭?!侗蠒r刻》里的三個家庭顯然就屬于這一群體。與普通家長讓孩子比拼學業(yè)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了投入金錢和精力更多的冰球運動。雖然每個家庭選擇冰球的初心都是“孩子喜歡”,但隨著成長的腳步,當冰球關乎到孩子未來的職業(yè)選擇乃至整個家庭的生活航向時,已經不是一句簡單的“喜歡”可以解決了。其實,即便不選擇冰球,每一位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也常常會感到“如履薄冰”,這也是影片最能引發(fā)觀眾共鳴的地方。
家長有教育的焦慮,孩子也有成長的煩惱,雙方的碰撞在所難免。比如,于爸爸總是在挑孩子的毛病,而性格溫和的于力凡終于爆發(fā),一句“要不你自己試試”令人反思;小小年紀的曲瑞晨一天要訓練好幾個小時,就連睡覺換衣服也只能在去訓練館的車上完成,他因此質問媽媽,“你八歲辛苦還是我八歲辛苦”;翟子男出國后,一邊要刻苦訓練,一邊還不得不哭著上國內的奧數網課。
好在,影片中也有和解。當于爸爸在爬山時一路喘著粗氣追不上兒子時,我們看到了一位父親的笨拙和對孩子濃烈的愛,也看到了孩子的飛速成長和終將超越父母的必然;當曲瑞晨拉著媽媽的手教她滑冰時,鏡頭充滿陽光和詩意,呈現出親子關系最為和諧的一幕。
對于三個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影片沒有給出直接的評判,只是靜靜地觀察記錄。事實上,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是最正確的,也沒有人知道哪一條成長道路對孩子來說是最佳選擇,正如曲瑞晨媽媽說的一句話:“可能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尋找人生的答案。”這部紀錄片雖然無法提供答案,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社會學樣本,讓觀眾有機會審視他者的生活,相信不同的觀眾會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fā)。
影片跟蹤記錄了三年,也意外記錄到了疫情對冰球少年生活、求學的影響,更讓人感慨命運的不可知性。所幸的是,三個孩子都在努力適應著周遭的變化,在成長中有所收獲。假如導演能再堅持跟拍幾年,直到他們中學畢業(yè),或許,我們將更鮮明地看到不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塑造,也能看到疫情對一代人成長帶來的沖擊。李俐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