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綿陽)
我記憶中的春節(jié),無非就是吃好、穿好、走親戚三件事。
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人們開始吃肉了,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我小時候正直改革開放之初,條件好的人家會宰殺一頭大肥豬,條件一般的也會買三五十斤豬肉,家家戶戶過年都有吃有喝,場面很熱鬧。最重要的是吃團(tuán)年飯,飯前先要祭祖。家里老人在香龕上燒香點蠟燭,口中念念有詞,遍請歷代列祖列宗,匯報今年的人丁、收成及家中要事,懇請他們保佑兒孫健康成長和家中諸事順利。吃年飯一定得喝好酒,邊吃邊喝,常常從中午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小孩子可以盡情放松,跑跑鬧鬧,大人也不會約束,每個人口袋里都會裝滿花生、瓜子、糖果,個個喜笑顏開,自由自在。
我家里不寬裕,遇上好的年景,一年有兩套新衣服,冬夏各一套,年景不好,就只有一套過年穿的新衣服。年前,媽媽是家里最忙的人,一邊要準(zhǔn)備過年的飲食,一邊要為每人趕做一雙新布鞋。做布鞋先要打布?xì)ぷ?,把穿爛的衣褲剪成一塊塊的碎布,用自制的漿糊把一塊塊布粘連拼接成平方大小的厚布塊,在陽光下晾干。然后是做鞋樣,用竹子抽節(jié)時的筍殼,擦掉扎人的黑毛,用粗針線將兩三片筍殼串扎在一起,依每個人腳的大小剪鞋底樣。鞋面樣則多用報紙剪成。鞋樣做成后,用布?xì)ぷ右粚右粚拥卣辰Y(jié)成鞋底鞋面,最外一層鞋底用白布,然后用大針粗線密密麻麻地納一遍,成為耐用的千層鞋底。鞋面里層也用白布,鞋面外層用新棉布或燈芯絨布。媽媽一針一針將鞋底鞋面扎好縫合在一起,一雙漂亮的布鞋就做成了。過年穿上媽媽做的新布鞋,我們都特別珍惜,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生怕粘上污水爛泥。
走親訪友是過年最重要的活動。我性格內(nèi)向,不大喜歡走親戚,可回外婆家卻另當(dāng)別論,幾個年齡相仿的表兄弟聚在一起,藏貓貓,買零食,放火炮,登山爬樹,有干不完的事,講不完的話,開不完的心。
現(xiàn)在的年味總感覺不濃不厚了,年飯的祭祖儀式基本不存在了,除了吃喝就是打牌,樂趣越來越少,天天都在穿新衣,過不過年一個樣,走親訪友嫌假期短路程長,見面話少,禮貌性的問候越覺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