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免费无码视频,韩国三级伦在线观看久,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亚洲一区少妇无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新疆考古有了新突破
发稿时间:2022-03-23 10:08   来源: 光明日報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發(fā)掘出土榫卯結構拼接的朱漆木柱 新華社發(fā)

  近日,在國家文物局主導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評選活動中,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再次進入終評。記者3月20日從新疆文物考古部門獲悉,過去一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攜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圍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在新疆開展主動性考古發(fā)掘15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項目18項,推動了一系列考古項目取得突破。

  取得考古發(fā)掘項目新進展

  在開展的15項主動性考古發(fā)掘項目中,除阿克塔拉遺址、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為新實施項目外,其余均為連續(xù)實施項目,這些連續(xù)項目也有不少新進展。

  通天洞遺址,是研究新疆境內人類文化起源這一重大課題的重點遺址,已持續(xù)開展六年考古工作,曾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21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二號洞外和一號洞內進行了發(fā)掘,并在二號洞外發(fā)現(xiàn)了120余件細石器,為了解新疆境內距今約13000年至8900年細石器技術傳播使用情況和新疆境內細石器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資料。

  吉仁臺溝口遺址,是研究新疆史前考古區(qū)系類型和聚落形態(tài)重大課題的重點遺址,曾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遺址由居址區(qū)和高臺遺存組成。2021年繼續(xù)對高臺遺存及周邊進行發(fā)掘和勘探。經勘探,在高臺遺存周邊發(fā)現(xiàn)了建筑基址、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等40余處遺跡。

  位于尉犁縣東南90公里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研究新疆境內長城資源的重要遺址,2019年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2021年新發(fā)現(xiàn)有土埂、踏步和木柵欄等遺跡,出土銅扣、木簡、木扣、木橛等遺物50余件組,文書中新發(fā)現(xiàn)“北庭”“鐵門關”“南路游弈”等字樣。通過對出土文書的釋讀,確定該烽燧即唐代“沙堆烽”故址。作為一處游奕所治所,屬焉耆鎮(zhèn)下的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經出土文獻的考證和測年數據的綜合分析,“沙堆烽”的使用年代為公元700年前后。

  印證中央政權的有效管轄

  在歷史時期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延續(xù)兩漢西域都護府和唐安西大都護府治所的探索工作,以及宋元明清時期軍政建置體系研究,大量實物的新發(fā)現(xiàn)印證了中央政權一直以來對新疆地區(qū)的有效管轄。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的城址高臺西墻下發(fā)現(xiàn)殉人、殉犬現(xiàn)象,此為新疆古城址首次發(fā)現(xiàn),與中亞地區(qū)同期城址類似。

  庫車縣烏什吐爾古城遺址出土了玉人、五銖錢等重要遺物,或可將遺址的始建年代提早至西漢。

  北庭故城遺址清理出迄今城內發(fā)現(xiàn)最大的建筑臺基,發(fā)現(xiàn)兩座可能為城內最早一批建筑遺跡的半地穴房址。出土遺物中“悲田寺”刻文殘?zhí)掌⒛珪?ldquo;道凈”二字殘?zhí)展薜?,疑似佛教徒使用的遺物。

  奇臺縣唐朝墩在城址北部中央清理出高昌回鶻至蒙元時期的景教寺院一座,結構復雜,沿用時間較長,出土的景教壁畫題材珍貴、繪制精美,印證了自唐代至蒙元時期,當地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兼容的歷史史實。

  博樂市達勒特古城遺址明確了外城的基本形制與防御設施,明晰了外城南門的形制與沿革。出土的大量錢幣、陶瓷器、金屬器等遺物,對建立宋元時期典型遺物的年代標尺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哈密市長城資源的考古調查,考古學者在全市范圍內新發(fā)現(xiàn)烽燧44座、城址6處,舊石器、細石器遺址點近30處,為研究東部天山地區(qū)人類文明起源、早期城市化進程和絲綢之路的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明確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2021年,新疆考古工作中整合全國多個科研院所高校的學術資源,對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多學科合作研究,形成了以古環(huán)境研究、動植物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金屬冶煉與材料史研究和地理信息技術研究為主要方向的多學科研究體系。這使得考古成果內涵更加豐富,反映出的古代社會面貌更加清晰和翔實。

  特別是在體質人類學、古人類基因研究方面,去年取得了豐碩成果。

  崔銀秋團隊通過對新疆東天山地區(qū)和塔里木盆地青銅至鐵器時代不同古代人群的古基因組學研究,探討了不同時間段新疆古代人群來源以及融合過程,為了解新疆地區(qū)古代人群流動、文化的傳播和互動提供重要信息。

  陳靚團隊通過對白楊河墓群出土人骨的古人口學統(tǒng)計、古病理學研究以及頭骨顱面形態(tài)、四肢骨和牙齒的觀察測量,證實白楊河墓地人群種系在不同歷史階段存在多樣性變化,其飲食特征、生存壓力以及活動方式等方面的變化或許與游牧化的進程相關。

  王文君團隊則通過對新疆東、西、南、北各地區(qū)41個遺址中獲得的237例距今5000年至500年古代人群樣本進行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后,揭示出5000年以來新疆人群的遺傳結構,為研究新疆地區(qū)人群交流、遷徙互動提供了有力證據。

  在金屬冶煉與材料史研究方面,于建軍團隊通過對阿勒泰地區(qū)東塔勒德出土金器的研究,認為在新疆阿爾泰和中亞草原所發(fā)現(xiàn)的山毛櫸果黃金垂飾的設計風格與地中海區(qū)域有密切聯(lián)系,但在造型、技術和合金成分等方面又顯示出本土創(chuàng)新的特點。

  “獨特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加上悠久的人類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決定了新疆考古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政治意義。”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說,自2018年新疆考古納入“考古中國”范圍內后,近幾年在多個方面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新疆考古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作出更大貢獻。(本報記者 尚杰 本報通訊員 索瓊)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