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古北口長城司馬臺段。新華社記者陳鐘昊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 頑強堅韌、自強不息:從長城歷史文化中尋精神印記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北京密云,沿崎嶇山路,登上古北口長城,極目遠眺,燕山山脈間長城綿延不絕,恢弘壯觀。
古北口是長城上著名關口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33年,日軍進犯山海關,長城抗戰(zhàn)爆發(fā)。古北口戰(zhàn)役中,數萬名官兵浴血奮戰(zhàn),抗擊日寇,斃敵傷敵數千人,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
直徑一米多的炮彈洞、大小不一的彈坑……如今,滿目瘡痍的將軍樓仍訴說著這段驚心動魄的悲壯歷史。長城腳下,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靜靜矗立,門上挽聯(lián)為“大好男兒光爭日月,精忠魂魄氣壯山河”,橫批“鐵血精神”。
“面對強敵,不畏強暴,頑強堅韌,自強不息,這正是長城精神的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多年來專注于長城文化保護及歷史價值研究的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
長城橫跨15個省區(qū)市,宛如一條巨龍,橫亙于中國北方遼闊大地。世代勞動人民憑借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荒漠戈壁等交通閉塞、環(huán)境惡劣之地修筑長城,歷經艱險,最終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在山嶺間一步步攀爬石階,撫摸厚重堅實的磚墻,眺望雄渾長城,總感慨于建筑者們的智慧與偉力。即便是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長城的保護修繕依然不易。在一些地勢險峻的長城段,修繕所需城磚往往只能依靠最原始的騾馱、肩扛方式搬運上山。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就是憑借人力去進行這項浩大工程,不斷奮起和抗爭,這才筑就了雄偉的萬里長城。”董耀會說,“這背后就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勤勞勇敢的精神在支撐。”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無數先輩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用生命譜寫出恢宏的愛國戰(zhàn)歌。長城凝聚起全民族力量,成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長城共存亡”成為將士們的共同誓言。“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也成為全民族堅持抗戰(zhàn)的精神力量。
“長城精神熔鑄于巍峨建筑之中,也體現在萬里畫卷之外。”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國龍認為,長城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特質,也激勵著世代中國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
歷經世代滄桑,長城講述著一個民族光輝與悲壯的歷史,也以博大胸懷展現著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蘊。在新征程上,長城所蘊含的豐厚文化內涵仍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王國龍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光榮而艱巨的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必須發(fā)揚新時代長城精神。“我們要以長城精神匯聚起中華兒女團結拼搏、奮發(fā)進取、自立自強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近年來,我國多地著力挖掘長城文化內涵,采用多種方式為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講述長城故事。“我相信,只要頑強堅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代代傳承,我們的民族就永遠不懼挑戰(zhàn)、一往無前。”董耀會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