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論語讀記》選載之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王曉陽(綿陽)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論語·為政》
【注釋】
?、儇瑁好曰鬅o知。
?、诖何4?,疲憊。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精神疲倦甚至有害。”
【讀記】
這句話是孔子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即正確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
“學”是追隨前人、先輩學習,“思”是反問自己。孔子認為,只學不思則昏而不明,只思不學則很危險。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解釋說:“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甚至受到欺騙;一味空想卻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是腦子空轉,終究好像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如果胡思亂想后還盲目自大、隨意行動就有危險了。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
但“學”與“思”有個先后順序,前提是“學”,“學”在“思”前。
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說:“吾嘗終日而思也,不如須臾之學也。”荀子還專門寫下名篇《勸學》,講讀書的意義。清末張之洞和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也寫過《勸學》篇,再次凸顯了“學”之重要性。當然,他們談“學”并不是像本章中與“思”直接對照來說的。
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中對本章解讀的比喻很好,他說,“學”像吃飯,“思”像消化,一樣不能少。光吃飯,不消化不行;光消化,不吃飯,更不行。他認為,思而不學更危險,學而不思,頂多是不明白,是糊涂;思而不學,是腦子空轉,自己把自己繞在里面,是大糊涂。
孔子關于讀書的這個思想與西方哲人也是相通的。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觀點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在讀書的方法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子安宣邦在《孔子的學問》中進一步闡釋了“學”“思”兩者的關系:這句話提醒我們,人的精神活動中包含被動的學習與能動的思索兩個側面。
人若不首先向父母以及周圍的成年人學習,就無法自立。……然而,只會一味被動地接受,卻不具備主動反省思考的精神能動性的人,則無法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也看不清世界。對這樣的人而言,世界始終是昏暗模糊的。
(本文選自《論語讀記》,王曉陽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編輯:郭成